团队名称:智能网络与安全研究教学团队
成员介绍:陈海明(副教授)、金光(教授)、周歆妍(副教授)、董理(副教授)、钮俊(副教授)、江先亮(博士)、汤品妍(博士)
团队联系方式:宁波大学北校区杨咏曼楼520实验室
团队研究方向(200字左右)及主要成果:
智能网络与安全研究教学团队面向人机物融合的计算环境,开展可信终端设备接入、智能数据传输、高效能系统构建、智能感知与人机交互、信息安全与形式化验证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面向高效能云边协同任务处理的工业物联网软件定义方法、面向时变网络环境的智能传输控制即服务方法、面向复杂真实场景的图像内容主被动保护方法、面向物联网终端的设备安全接入和用户身份认证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团队还致力于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创新,所出版的《无线网络技术》教材被全国300余所学校选用(获浙江省计算机学会/浙江省计算机行业协会优秀成果奖),所设计的案例《基于物联网和深度学习的农业害虫智能监测装置》获评第八届全国计算机类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一等奖、《高速无线网络接收端视频质量优化系统》和《基于航拍图像的河道漂浮物监测系统》获评浙江省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
面向高效能云边协同任务处理的工业物联网软件定义方法
团队面向海量多样的工业物联网设备资源及其上动态可用、可共享的实体服务,以及动态变化的用户需求,提出了一套支撑工业物联网云与边缘高效能协同任务处理的软件定义方法,包括需求易变的工业物联网系统应用任务的智能分解和服务编排机制、动态可用的实体服务调度、分发和快速发现机制,以及海量多样设备资源上统一易重构实体服务的软件架构及其演化机制,可为未来构建支持高效能云边协同任务处理的工业物联网系统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loud Computing,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等领域知名的国际期刊和IEEE MASS、 ICA3PP、ICPADS等CCF推荐的国际会议上,并获得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其中1项已经实现了技术成果转化。

面向时变网络环境的智能传输控制即服务方法
团队面向4G/5G蜂窝网络、高速Wi-Fi(如Wi-Fi6)、卫星互联网等时变网络环境的高效/高可靠数据传输,开展智能传输控制即服务(iTaaS)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1)数据驱动的传输控制协议设计方法,融合专家框架和强化学习以解决数据传输效能问题;2)传输控制协议大规模测量与动态部署框架,解决传输控制协议运行时无缝切换与部署问题;3)云-边跨层协同的数据传输智能增强代理,解决多元复杂业务需求与传输控制失配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omputer Networks、Computer Communications、China Communications、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计算机研究与发展、通信学报等领域内知名国际/国内期刊和IEEE ICPADS、HPCC、ICPR等CCF推荐国际会议上,成果两次获ICoC最佳论文;授权发明专利4项,其中3项已实现技术成果转化。
面向复杂真实场景的图像内容主被动保护方法
团队面向复杂真实场景中的数字图像内容保护任务,开展主动保护与被动取证等关键技术研究,包括:1)文档资质类图像篡改的被动取证技术研究。针对图像篡改手段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以及篡改区域小、背景单一等特点,构建了一个统一易重构的篡改检测与定位框架,实现了高效精准的篡改检测与定位。2)物理不可复制的二维码防伪水印研究。针对“一物一码”防伪二维码无法抵抗物理信道复制攻击问题,提出一种抗打印拍摄失真的半鲁棒水印嵌入算法,实现了物理不可复制的实体二维码水印,为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实物商品提供低成本的防伪解决方案。3)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数字水印攻防研究。面向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图像,开展从攻防两端开展图像鲁棒水印技术研究,提出针对生成模型的鲁棒水印算法,实现了对抗环境下的高生存率的图像水印技术,稳固了基于图像水印技术的主动图像保护能力。相关研究方案为维护多媒体内容真实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对于维护网络空间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IEEE Transactions on Consumer Electronics,信息安全学报国内国际期刊和ACM MM,IJCAI Workshop,ICME,TrustCom等CCF推荐国际会议上;申请/获得了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并与领域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关键核心技术成功应用于实际业务场景。
面向物联网终端的设备安全接入和用户身份认证关键技术
团队针对多元异构的智能终端设备接入和用户身份认证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在设备接入方面,针对设备数量多、先验知识少、计算能力有限的问题,研究了包括传感器特性、信号传输特性、环境表达特性在内的设备接入方法,提出了基于信号非线性作用的设备认证接入机制;在用户身份认证方面,研究了有限传感器下的超限感知机理,探索了包括图像、PPG生物信号、声音信号等不同模态信号的用户身份表征方法,提出了基于针对不同设备类型的用户身份持续认证机制,以提高系统整体设备接入和用户访问的安全性。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IEEE Sensors Journal, 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s等领域知名的国际期刊和IEEE INFOCOM、ICPADS、ICC等CCF推荐的国际会议上,并获得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