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名称:智能无线技术团队
成员介绍:陆云龙(特聘研究员)、刘太君(教授)、黄季甫(教授)、华昌洲(教授)、许高明(副教授)、钟硕敏(副教授)、陈益(副教授)、尤阳(讲师)、陈振中(讲师)
团队联系方式:陆云龙 18758327855
团队研究方向(200字左右)及主要成果:
面向5G/6G移动通信、“空天地海”一体化信息化网络中高性能天线和射频前端电路系统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需求,团队在无线通信系统的多频多功能、移动通信和卫星“动中通”等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解决了毫米波双极化/异频阵列天线共口径、射频前端电路天线一体化融合、射频前端的非线性失真等关键技术问题,研制出毫米波双极化/异频共口径阵列天线、毫米波高性能平面波束扫描阵列天线、有源/无源电路天线一体化射频前端等样机,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高能效射频前端系统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思路。
一、高性能平面阵列天线技术
面向微波回传、卫星通信等远距离无线系统应用,团队基于空气波导发展了一系列高性能阵列天线设计新思路和方法:(1)平面定波束阵列天线方面,提出了低复杂度阵列天线结构和空间辐射特性调控方法,发展了频率、极化等共口径阵列天线设计方法和实现结构;(2)新体制高增益平面波束扫描天线方面,提出了基于非均匀梳状慢波结构和3-D PPW延迟线的电磁波调控方法,拓展了基于可变倾角连续横向节(Variable Inclination Continuous Transverse Stub, VICTS)阵列天线实现架构,构建了面向卫星通信的收发共面和双频共口径VICTS阵列天线,突破了传统VICTS天线主要为单频工作或双频设计时辐射性能(Tx/Rx频段波束指向控制、双频段波束覆盖范围、扫描过程中增益跌落等)不可控的问题;(3) 提出了一种融合准光功率合成及多波束扫描透镜天线的毫米波一体化前端模块,该研究为毫米波无线前端系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近五年,该方面发表中科院二区以上/Top期刊论文25篇,包括天线领域顶刊IEEE Trans. AP 14篇;授权发明专利40多件;“面向移动平台的“动中通”天线系统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获得中国发明协会一等奖。



二、新型射频前端结构与线性化技术
针对射频前端电路系统存在占用空间大、链路损耗高、能效低等问题,团队提出了有源/无源射频前端电路和天线一体化融合设计方法,大幅降低射频前路系统占用空间和链路损耗;针对射频前端的高效高线性传输要求,发展了射频前端线性化技术,提出了基于传统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的数字预失真器,同时还设计了多款低损耗宽带模拟预失真芯片及高线性射频功率放大器芯片;提出了基于倏逝波调控的相干智能超表面技术,突破了任意非对称波束的完美相干吸收和反射,同时还设计了基于石墨烯和可调器件的多参量可重构电磁超表面,实现了频率和幅度多功能智能可重构超表面。此外,针对智能无线传感射频识别(RFID)技术,项目组还研究了无线传感识别一体化技术,使得RFID标签不仅具有物品身份标识功能,同时还可以无线检测某些环境特性。近五年该方面在IEEE Trans.MTT,IEEE Trans. AP,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完美相干可重构超表面工作在AFM以封面论文形式出版;授权发明专利40余件;“面向宽带非恒包络信号的射频功放高线性高能效机理与实现方法”获得中国通信学会一等奖。



